本文最初发布于《李翔商业内参》,讲述了阿里巴巴这家商业巨头公司如何经由不断努力和尝试,通过技术的驱动向技术公司转变的故事。以下是文章部分内容节选:
从商业公司到技术公司
2014年9月19日,曼哈顿华尔街11号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内挤满了人。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集团这一天公开上市,并且创下美国历史上融资规模最大的IPO记录。
同时,阿里巴巴也成为了中国地位不可撼动的科技公司,甚至可以比肩美国科技界的谷歌、Facebook、亚马逊、苹果和微软。
但在在称自己是科技公司时,就算是中国领军的BAT都会显得底气不足。BAT尴尬地发现,自己一直以来展示出的形象,竟然都是在卖出更多的广告、销售更多的商品、鼓励人去玩更多的电子游戏,并且拿钱支持创业的O2O公司烧钱补贴用户。
在意识到这一点后,中国的科技公司力图改变当前的形象。
阿里巴巴当然也不例外。在3月9日的杭州黄龙体育馆,阿里巴巴举办了18年以来第一次以技术为主题的大会。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说,“在整个阿里巴巴发展的历史中,很多人说阿里不是一家技术公司,就是一个商业公司、一个服务公司。但我想说,阿里巴巴必须是一个技术驱动、技术和商业完美结合的公司。”
公司董事会主席和创始人马云宣布,要建立阿里巴巴的“NASA”,“面向机器学习、芯片、IoT、操作系统、生物识别这些核心技术,我们将组建崭新的团队,建立新的机制和方法,全力以赴。”
的确,阿里巴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家公司的布局能力。它从B2B电子商务起家,然后切入C2C和B2C,做起了淘宝和天猫。除了电商外,阿里巴巴集团还拆分出了蚂蚁金服这家科技金融公司,以及在国内最早布局云计算的阿里云。
这是一条从商业模式驱动到技术驱动的道路。
在蚂蚁金服公司16楼,能看到支付宝最早的异常交易记录:它由人抄写在纸上,如今作为公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见证物,被陈列出来。现在,这家公司拥有一个强大的人工智能部门。
对于淘宝,很长一段时间内,这家公司的技术员工,最重要的工作是维护系统的稳定性,因为过快的用户增长随时可能导致网站的崩溃。现在负责淘宝和天猫技术平台的范禹说:“我们做了很多偏系统性能和稳定性的事情”。
张建锋说,如果阿里巴巴的技术体系再出现BUG,那就不仅仅是阿里技术体系的BUG了,而会变成社会的BUG。因为这家从电商起家的公司,它的业务范畴,如今已经涵盖了电子商务、移动支付和金融服务、公有云、物流、地图等领域。
蚂蚁金服的CTO程立也说,在他正式出任蚂蚁金服CTO的三年多时间里,“最早的时候,更多的还是在满足当下的业务”。
但从2016年开始,程立把目光从支撑业务身上转移开。“未来还不是很确定的技术,会成为我关注的重点,我关注IOT和支付和金融的结合,关注区块链,关注人工智能方面,以及一些未来还在萌芽中的技术。”
阿里巴巴的技术硬实力
“产品越简单,技术越重要。你跟用户接触的界面越简单,后面的技术肯定越复杂。”张建锋说。仅仅是支撑庞大的用户量,以及以极简方式满足用户需求,就需要非同一般的技术实力。
对于淘宝技术的考验在于,每天约有2亿人登陆手机淘宝,如何实时给这些用户在10亿种商品中匹配到他感兴趣的商品内容,“你要从当下用户搜的一个词或点击的一个词,匹配内容,帮助用户决策。”
此外,每年的双十一对技术也是大考。首先,用户访问和购买的峰值很高;其次,在那一天,用户的行为也发生一些变化。范禹说,相对于其他拥有高峰值的公司和产品,电商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复杂度。比如,双十一期间,商家和平台设置的各种促销政策的叠加,造成规则复杂;第二,商品库存数量不能算错,比如此前就曾出现过超卖的问题。并且,还有支付和物流这两个环节的问题。
范禹说:“从底层整个基础设施的架构、到中间业务的玩法,再到很多大数据的应用,其实每年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。”
2014年时任双十一技术部分负责人的范禹一直在纠结,是否要把服务器切换到上海的数据中心。因为当时数据在杭州两个同城机房之间交换,只需要不到一毫秒的时间,但在上海和杭州的数据中心间交换,需要5~6毫秒,“几个毫秒对系统的影响就很大,还要担心网络光纤万一出问题怎么办。”
到了2015年时,阿里已经在深圳、张北和上海同时启用了数据中心。同时,把数据放在云上的比例也从10%到65%。2017年阿里又计划做离在线混合部署,即把离线的大数据和在线的计算能力结合。
阿里巴巴集团CTO张建锋则以云服务为例来证明阿里巴巴技术实力。“云服务是通过规模化来优化成本结构。所以,云服务的价格,跟很多商品和服务的定价都不同,它是一个非常激进的价格下降的过程。”
在价格急速下降的同时,云服务的提供商还要能保持一个高毛利率,“这就不完全是靠硬件成本的下降,它的成本优势要靠软件和技术集成之后的优化带来。”
并且,大规模的云服务,还要考验云服务提供商的稳定性和安全防护能力。
蚂蚁金服方面,CTO程立最为自豪的是两项技术。第一是“大规模分布式交易处理技术”,它是一整套处理金融级交易的架构与平台。程立说,银行在采购系统的招标时,系统和服务必须是基于阿里与蚂蚁金服的技术思路做的架构,这样的公司才会进到竞标的环节。
第二个是“用大数据技术去解决风控和信用的问题,并在上面做一些服务”。程立称之为蚂蚁“做的最早、技术沉淀最成熟”,是从小微信贷到芝麻信用等蚂蚁金服现有的服务的底层核心技术。
张建锋非常强调技术的格局,而这种格局,显然不是所有公司都拥有。他说:“做一个APP,没有做到一千万DAU的时候,所有规划都不知道能不能成立。只有爬到山顶上,才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。在山脚下谈很多未来,其实都是以YY为主,都是没有根据的。”
向技术的长征
不过,基于业务需求而产生的技术,显然并不能让一家市值2500亿美元的公司满意。尤其是,它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一直都以雄心勃勃著称。
张勇不断强调要“向技术要红利”。这已经成为他发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句子之一。
马云则更加不客气。他对阿里巴巴的技术人员说,“你们听了不要不高兴,现在阿里巴巴的技术研发,有点像游击队带了个兵工厂、弄两个手榴弹。手榴弹造得快点是可以的。但现在我们已经是这么大的经济体,必须建立起NASA这样的机构。”
他一口气划定了一系列的核心技术,“人工智能、机器学习、语音技术、生物识别、芯片技术、操作系统”,“兵工厂没有办法造出导弹,我们必须建立导弹机制的思考,我们需要建立强大的对未来技术的思考,我们不能走原来的路。”他提到自己在2016年提出的“五新”,说新零售已经在落实,新金融正在布局,“已经到半路了”,接下来“必须组建阿里的新技术”。
要把董事局主席和CEO对技术的要求变成现实的是张建锋。在张建锋眼里,云计算和IoT是最为重要的两个领域。
马云把大数据拆成两个部分,云数据和大计算,储存在云上的数据,以及庞大的计算能力。张建锋说:“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基于数据的,所以,现在风头最劲的公司都是有数据的公司,比如谷歌、Facebook、阿里巴巴,因为直接面向用户的服务,每天都会产生很多活数据。”
至于计算能力,张建锋考虑的是,“能不能把计算能力做得与众不同”,“如果全部都是基于GPU,其实大家的能力差不多,因为这个能力是英伟达(Nvidia)定义的。所以才有人要做专用芯片,比如谷歌要搞TPU,我们要搞FGU。阿里巴巴这样一家体量的公司,必须去做一些自己的研究。”
第三步是对行业的理解,“这是今天整个人工智能面临的最大挑战”,“最稀缺的是人工智能和产业的结合”。
而在IoT上,阿里巴巴则有“很大的计划”,从芯片、语音交互到硬件,都会涉足。
以语音交互作为入口的硬件为例,亚马逊的Echo成为爆品之后,希望模仿Echo的中国公司不在少数。“不能说我有语音交互我就跟亚马逊Echo一样,Echo做的根本不是语音交互,是Alexa背后的平台”。显然,张建锋认为阿里巴巴集团拥有不逊于亚马逊的优势,而且,由于中国互联网+的繁荣,它能提供的服务只会更多:餐饮、出行、酒店、音乐、影视……
另一边,蚂蚁金服内部已经建立了4个技术实验室——其中3个成立于2016年。这4个实验室分别关注生物识别、区块链、人工智能与IoT。程立的要求是,“只做面向未来3到5年的投入”。
程立对技术带来的不确定但又重大的影响深有体会。他曾经一度认为,移动互联网对支付和金融的冲击不会像对其他行业如社交、游戏、内容和电商那么大。“但现在回头看,移动支付是把金融服务和支付重新定义。当支付从线上往线下走的时候,你会发现移动互联网提供了很多新的技术可能性。包括蚂蚁尝试过的声波支付、蓝牙支付,以及二维码支付”。
他的结论是,“一个看似无关的技术,影响却会非常大。”这让他对未来充满警惕。
(更多资讯请关注秦丝官方公众号:秦丝生意百科)